回溯至春秋末期(公元前 506 年),伍子胥伐楚时疏浚、开凿的胥河,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,更成为了孕育一方文明的生命之河。两千五百余年来,吴越百姓沿河岸聚居,在河流的滋养下,多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、沉淀积累,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谱系。 历经千余年民风世俗的浸润与宗教意识的影响,胥河两岸孕育出了极为丰富且极具个性的民间艺术,其中 “跳五猖”、“小马灯”、“降福会”更是声名远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成为当地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。而在这些精彩的非遗展演中,“大小锣鼓” 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它以铿锵的节奏、激昂的旋律,串联起表演的脉络,传递出独特的地域情感,是非遗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。
为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,8 月 11 日至 8 月 15 日,在吕观林、王代娣的组织引领下,定埠青年锣鼓队于定埠吕氏宗祠广场开展了一场场 “大小锣鼓” 演练活动。古老的宗祠与激昂的锣鼓声交相辉映,青年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、认真的态度,一遍遍打磨演奏技艺,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胥河两岸的文化根脉。
这场持续多日的锣鼓演练活动,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精进,更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延续与弘扬。相信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下,胥河两岸的非遗文化将始终充满活力,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承载地域记忆与情感的重要纽带。








